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微专业招生简章

发布者:缪烨明发布时间:2025-09-05浏览次数:13

一、微专业简介

智能制造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,是工业4.0/5.0 的核心,推动实现高效、灵活、绿色、智能的生产方式。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,通过构建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之间的实时映射和同步,为制造业的智能化、高效化提供有力支持,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。

智能制造数字孪生(Digital Twin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)是在现代传感技术、网络技术、自动化技术、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基础上,通过智能化的感知、人机交互、决策和执行等技术,对产品系统、生产过程或整个工厂进行虚拟仿真,实现设计、制造、管理和制造装备等的智能化;通过信息技术、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,显著提高企业产品研发、制造和管理的效率。

本微专业聚焦智能制造数字孪生领域,培养掌握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核心技术,具备“建模-仿真-分析-应用”全链路能力,能为企业智能化提供亟需的技术支持,并能从事相关领域科研及继续深造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。

本微专业教师团队由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及合作企业专家、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骨干教师等组成,汇聚了教授、副教授、研究员级高工、讲师等多层级专业人才,在智能制造、机器人控制、机电控制等领域造诣深厚,特别在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特点,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指导。

智能制造实验室

CAD/CAM实训室

TC实训室

二、培养目标

聚焦智能制造数字孪生领域,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、良好的文化素养、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,系统掌握数字孪生关键技术,在智能产品设计方面,能通过数字孪生构建产品虚拟模型,进行产品性能仿真和优化设计,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效率;在生产制造方面,能通过数字孪生构建生产系统虚拟模型,实时监控生产过程,预测设备故障,优化生产流程,降低生产成本;在供应链管理方面,能基于数字孪生实现供应链数据的集成和共享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,等等,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。


三、师资配备

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微专业教学团队师资表

序号

姓名

职称

所在单位

主要从事

专业/行业

1

王兴松

教授

东南大学

机器人控制

2

周怡君

研究员级高工

东南大学

机电控制

3

王翔

研究员级高工(产业教授)

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

智能制造

4

陆凯雷

高工(产业教授)

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

智能制造

5

张卫芬

副教授
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

机械工程

6

易茜

副教授
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

机械工程

7

刘洋

讲师
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

机械工程

8

汤华

讲师
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

机械工程

9

王燕萍

讲师
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

机械工程

10

黄潇

讲师
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

机械工程

、招生对象及人数

1.招生对象: 大二及大三、工科

2.招生计划: 30

3.招生要求: 绩点不低于3.0;具备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,理解机械工程、控制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,为后续深入学习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技术奠定思想基础;综合素质高,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、学习能力、创新思维及团队合作精神;较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,熟悉编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。

五、报名与选拔

1.报名时间:202595日至2025912

2.报名方式:发送报名表至邮箱4708440@qq.com

3.选拔方式:如报名人数超出招生名额,按学分绩点择优录取。

4.结果公示: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网站

六、学制、学费与授课方式

学制:1年(2学期);

学费:按学校学分学费标准;

学分:13学分,共7门课程(课程详见培养方案);

授课方式:线上、线下

七、结业与证书

修满13学分且设计考核合格,且课程的学分符合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;修习期间遵章守纪,表现良好,符合各项规章制度要求;颁发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统一印制的微专业证书;

七、联系方式

联系人:刘老师

咨询电话:18851600561

办公地址:成贤302

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

20258


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培养方案.docx